2023-11-23 杂记

撰因

上一篇杂记在 10 月 28 日,然后就是连续 7 篇笔记,11 月至今生产了 6 篇笔记,但是却一直没有一篇杂记抑或是随记来讲讲我最近的动向,而且搞得我好像很勤奋一样。因此,有必要在 11 月结束之前来一篇杂记。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笔记呢?一个原因就是写笔记的时间变多了(如现在的马原课上、通识课、微积分课,我也终于放弃了挣扎,还是染淤泥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我这个月没干啥事,好像没啥可说的。

然后呢又本来打算昨天今天下午写的,但终究是拖延得没时间写。不过昨天想到了挺多可写的,于是还是没放在记事板,写篇杂记。顺便中断 7 篇笔记的进程,又由于没啥比较突出的主题,因此名称就叫 interruption

摆记

可喜可贺的是,14 号我就完成了所有摆记的录入,包括之前提到的 16 篇周记性摆记(包括 3 篇未正式纪录在本子的),以及 5 篇主题性摆记(也称为周测性摆记,因为都是高三下学期周测时,写完卷子又不想检查试卷时,用没用过的草稿纸写的东西,除了数学考试没写外,其它每科都写过一点)。

同时在完成周测性摆记的录入时,还进行了其时间的考证,因为周测性摆记我并没有像周记性摆记一样清晰地记录时间。于是在某个摆烂的下午与晚上,我就根据摆记内容与其它的摆记的犄角旮旯,寻遍蛛丝马迹,为每篇周测性摆记找到了撰写的日期。

不得不说 OCRC 真是帮了大忙,要是还是像一开始那样用语音输入然后校对修正,不知道要弄到什么时候。而且 OCRC 录入不需要在宿舍没人时进行,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大部分内容都是采用 OCRC 手写文字识别,然后手动校对修正,准确率与我字迹有关,不高,但够用了。反正至少省去了基础录入的时间。因此修正按的最多的键便是 L。完工后我还看了一下第一篇录入,也是最长的一篇的摆记,居然发现了许多录入错误,包括但不限于录错字、录错标点,只不过我也并不想再度开启一个审查过程,而且审查费力得多,就先这样吧。

虽然我的书写很糟糕,但是几乎全部的字我还是辨识出来了并完成了录入。可惜的是目前有两个字我认不出来,即使结合上下文也没想明白是哪两个字,截图放在这里,要是未来辨识出来,可以鞭尸一下我潦草的书写。

于是我猜测是 ?? 的原因

前后文出于隐私原因无法在公博给出(其实也没那么隐私)。目前只能大概猜出来第一个字是单人旁,可能是「位」。第二个字比较像「的」或「故」,只不过「的」倒不太像是我会的写法。

Anki

虽然这个月也挺摆烂的,不过值得庆贺的是,终于开始背 Anki 了,目前已经持续了两周多了。

不记得之前的博文有没有提到过,我有个仓库,目前放了南大的 ABC 三级词表。

AB 级词表我找到的源带有中文,只是没有词性,因此我背时就顺便补了词性。而 C 级词我找到的源没有中文,补此词性还算容易,但是补释义就麻烦多了。因此我用网上找到的脚本弄了不背单词的释义。

而近期我背的时候,发现似乎有挺多的重复卡片,前几天仔细一查,不得了,居然有数百张重复卡片,看来是脚本的副作用。而总数相同,这说明肯定有少录入。但我也不想麻烦了,反正是 C 级词。现在就只是删掉了这种重复卡片,有一些是别的级别或者是自己加的词汇重复,这些就没删。

另外我还发现,这个仓库居然莫名其妙有一个 star 了。本来我还蛮激动的,估计是校友什么的。然后我看了一下,这个人似乎。。。唉我也不太好说,只能希望 Ta 是误点的,而且还是尽快取消吧。被这种人 star 不如没有 star。

我非常恶心拿 GitHub 搞黄色、搞政治(如 C** 就是臭名昭著的,知乎也看到有人被恶心到)的人。

MacroHard

说到 OJ,那就一定要喷一下微软了。

效率模式

这段时间,OJ 看别人的代码极其卡顿,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为之前一直是好的。

直到我前阵子,在任务管理器关掉了几个 Edge 的效率模式,并把其优先级调回正常,然后就流畅了。

离谱的是,我即使连着电源,电脑满电,它还是会给我自动打开这个所谓的效率模式,然后降优先级。

同时,即使我关掉了效率模式,调高了优先级,很快它又会自动调低优先级。

我查了一下,似乎没发现能一劳永逸关掉的方法。目前唯一的方法便是在任务管理器,一个一个地调优先级。在任务管理器调优先级,会弹出提示框说会关闭效率模式,也是费劲,因此我就想用 AutoHotkey 来给调优先级一个热键。

可惜的是我测试了一下,不同页面的 PID 似乎是不同的,调某一个优先级似乎不会影响其它,而 AutoHotkey 获取的 PID 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值,因此就没法做到了。

我也装了下 Chrome 试试,果然也是一样的。

我只能说真是自大且恶心的设计。

Windows 资源管理器

前几天看到一个方法,说是能加速 Windows 资源管理器速度,即用 F11 全屏进入再退出,然后资源管理器就会变快。

我试了一下,变快没发现,倒是有个 Bug:全屏后再退出后,即使改变目录,地址栏都不会改变。

新版的资源管理器好看是挺好看的,但是也有一些恶心的地方。之最我觉得要数,有时候改地址栏,它就僵住了,必须点击它的下拉菜单,进入别的目录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Windows11 这真是靠 bug 活着啊。

OneDrive

晚上回宿舍,闲着没事打开 OneDrive 设置,无需多言。。。

两个都是如此,重启 OneDrive 没用。也许明天就好了呢。

11 月 27 日晨更新

改了系统语言为英文,好了。但由于系统语言是英语时中文显示很怪,改回来了,然后又乱码了。

PrintScreen

前两天晚上开了下 showKeyBoard 的显示按键功能,发现 PrintScreen 不会显示,同时突然发现不能用了(我用脚本 PrintScreen 绑定了 Snipaste 的截图,因为软件绑定抢不过系统),当天早上还能用的。一开始我以为是脚本的问题,关掉后还是有这个问题。然后还关掉了可能有一些关联的软件,如 showKeyBoard, ImTip 等,都无效。重启电脑后我惊喜的发现,连 Shift + PrintScreen(用脚本绑定了 Snipaste 的贴图,重启前可用)都不可用了。而今天早上微积分课,又可以用了。

showKeyBoard

从上次提到 showKeyBoard,到现在,showKeyBoard 又进步了许多。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我的需求。

我也为其写了一下英文 README,主体是 Copilot 翻译,然后我稍作修改。

由于现在课上我想不到啥可以新写的,于是不妨来看看我的按键统计数据。有记录的正好是 10 月 21 日到 11 月 22 日,正好一个月。

首先是键盘热力图,这算是目前还比较遗憾的一件事,就是区分度还不够高。这点是 WhatPulse 做得比较好的。

从主键盘来看,非常明显的 Vim 用户的特征。

次数
H 15115
J 34067
K 27435
L 34275

居然是 L 略胜一筹,估计是这段时间摆记录入的功劳。

这四个键按这么多次,也侧面反映了我移动的低效性,JJJ 一直按,按个爽。

剩下几个颜色深红的键,也列出来看看

次数
LShift 25288
LControl 23937
Space 21539
BackSpace 20498

这四个键,也是我用 WhatPulse 时的「四巨头」。可喜可贺的是现在它们比四个移动键按得少,侧面反映了我 Vim 使用频率的提高。

同时 BackSpace 在当时似乎排名更高,这也说明了我错误击键次数有所减少。

接下来是鼠标相关数据

次数
左键 153597
右键 8023
中键 124
下滚轮 305358
上滚轮 89672

悲,看得出来摆烂的频率和次数都很高。

应用按键统计信息。Edge 是绝对的大户,鼠标次数之多,让后面难以望其项背,客观地反映了我摆烂的情况。

新星 Windows Terminal 迅速崛起,并在键盘次数已经击败了 gVim,现在已经可期了。

CLion 倒是比我想象得要多一点,居然能有前二者的 1/4 左右,也证明了最近一个月没怎么写东西。另一个印证便是 VSCode 的萎靡不振,甚至被微信、Anki 之流击败。

接下来是组合键的数据,Ctrl + S 遥遥领先呐,笑。即使在 Vim,我也映射了 Ctrl + S 为保存键,写笔记时停顿时就按几下 Ctrl + S

CV 工程师自然少不了 Ctrl + C/V

Ctrl + F 一般来说是查找,然而仅靠查找显然是不能坐上第三名的宝座的。在 Vim 里我为它映射了向下翻半页(Ctrl + D,原功能是翻整页),因此才用了这么多。

vkE7 是个虚拟按键,我目前还没查到这个按键是什么,这个键次数也是真的高。

Ctrl + A 倒是比我想象得高,全选用得我感觉不算多,Vim 里用来增加数字,也没有很常用的样子。

Shift + A 估计是用来在行尾添加内容用的,不过也比想象的高。

Ctrl + W 用来关闭窗口,刚刚打出这个键时没有第一时间想到是用来干啥的。

Ctrl + B 在 Vim 用来向上翻半页。

Shift + 9,也就是括号,常用,不必多说。

Shift + Q 很多,只不过其实应该是 Space + Shift + Q,在 Vim 里我映射用来不保存退出,只不过 showKeyBoard 无法识别 Space 作为前缀键(Leader 键),因此显示为 Shift + Q

Alt + QAlt 组合键第一,用来打开 Vim。

Shift + Space 不知道是啥,也许也是 Space + Shift + ? 的余孽。

Ctrl + Tab 倒是没想到这么多,用来终端切换窗口。

剩下的似乎没啥好说的了,还没写完的内容就明天再谈吧。

这个图没啥好说的。

L 比较多的应该就是在录入摆记。

下面的应用操作的数据从 10 月 29 开始,因为之前还没有这个统计功能。

Edge 凭借鼠标次数优势,时常占据榜首。只有少数时 gVim 与 Windows Terminal 能够超越。还有一次差点给 CLion 超越了。

没啥好说的,Edge 碾压式领先。

键盘操作基本是 gVim 与 Windows Terminal 的天下,CLion 也偶尔能取得榜首。

字幕

之前提到物理视频,也在前段时间完成了字幕的制作。

使用了 Aegisub,由于不想安装,就装在了沙盒里。

分两次制作,第一次给了前半部分,5 分钟左右,第二部分给了完整的 900M 左右的 mp4 文件,时长共计 15min 左右。

以前没打过轴。一开始用 PotPlayer 看视频,字幕有时候会错一点时间,就用快捷键平移 0.几秒。

只不过这样的调整只是暂时的,以后要看还是不舒服,就了解了一下 Aegisub 平移时间轴。当然实际上用 Aegisub 是为了将部分字幕的特效字幕复制到没有特效字幕的字幕里,同时修正一个字幕里很严重的时间错位,至于上一段提到的字幕,由于影响不大,再加上调整麻烦、我很大程度不会再看了,就没有进行调整。

这一次制作字幕,也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打轴我也算是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总的来说打轴不是什么技术活,纯粹的体力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我打轴大致的流程是这样的:

  1. 找声音波形图大致的开始结束的地方
  2. 用鼠标选中这一段
  3. 空格播放,确定大致范围
  4. 左右微调,用空格键重播,抑或是只放最后半秒

话说第二次调轴微调我忘记了微调还有快捷键,全程鼠标微调,难怪累死了。

第一次耗时 1h 左右,第二次大概耗时不到 2h ?这样看的话,大概 1min 的视频打轴加复制字幕时间是 10min,这还是在我已经把大部分台词拆解成字幕形式的情况下。

另外第一次时很多台词我都是一个两句(逗号分隔)形式的,因为我懒得拆成两个字幕了。只不过第二次就拆开了,也可能是因此加大了工作量。

由于录制时用了笔记本和手机,而且不同人说话音量也有差异,因此播放时有一些音量非常低,要把声音调大才听得清,有一些则很响亮,震耳欲聋。

还有一点便是,部分演员的台词断句非常的奇怪啊,在逗号分隔处应该断句时是快速读过去的,导致很难划分字幕,于是这两句字幕是紧密相连的(仅仅间隔几十毫秒)。这么着急干什么。

还有一点便是改台词,这点无可厚非,毕竟这么抽象的台词怎么记得住,改一点亦无妨。而我一开始想的是管他怎么读,我就按剧本的台词弄。结果实际做时感觉太尴尬了,还是按演员念的改吧,除了一些省略了很多内容的,我才用括号补一些遗失的内容。

字幕字体用的是微软雅黑,不知道有啥合适的字体,微软雅黑也看得蛮舒服的,就这个吧。唯一的「特效」是正在说话(除了旁白)的人的名字是粗体。

本来是打算把 ass 字幕发给组长,让他用他的 Pr 什么的合并一下(总不能用外挂字幕吧)。只不过交流了一下,搜索了一下才发现 Pr 似乎合并 ass 字幕挺麻烦的?

然后组长弄完后期发了 mp4(第一部分发的是 avi,分辨率也不如完成版,但也很大),我就想用 FFmpeg 合并一下字幕,毕竟这又不是没做过。

然后搜索了一下,用

ffmpeg -i 1.mp4 -vf ass=1.ass 2.mp4

合并了。结果体积缩小了,只有 100+M 了。于是我又搜索了一下,弄了个 2G 的版本。

ffmpeg -i 1.mp4 -vf ass=1.ass -crf 0 3.mp4

最后选择的是第一个版本。

这个物理视频又当演员,又当摄影师,又当后期字幕,我也能理直气壮地说我贡献蛮大的,我可没摆烂。比较好的是虽然出演当演员,但所有演员的头都有遮挡,我也不会感觉很尴尬了。

然后英语也有个视频期末作业,遗憾的是我由于不定期清空聊天记录,导致无法进入分组页面。倒也无妨,等最后哪个组愿意收留我便去罢。

物理课

昨晚上完一周的最后三个小时——物理课。

老师在讲完 2/3 内容时,停下来问我们对物理课有什么看法、见解。

点了几个人,大概都是说感觉进度太快了。

老师又问大家一周花在物理的时间有多少,有人在下面说三个小时,就是现在这三个小时,哄堂大笑。其实有点夸张,毕竟课后写作业也是要时间的。

老师就请他发表了他的见解。他的见解我算是比较认同的,因此我就来发表下我的见解。

跟那位同学一样,我对物理还算是有兴趣的,在高中的六科里,我的喜恶程度大致是数学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语文 ≈ 英语。然而也非常遗憾的是,大学以来的这些物理课,算是在不断消磨我对物理的热情。

首先是上课快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笼统,但是也有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新概念实在是太多了,三节物理课要讲完一章可能有十节的内容。常常是看到后边的推导,里面出现一堆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已经忘记了它的含义,然后此时一个又一个新概念的轰炸,更是茫然无措。

对比高中,一节课也就将那么几节,课上有详细的阐述,配套的习题,课后也有针对性的练习,熟悉新的概念,这样一来,即使我不复习不预习,在下节课学新东西我至少也知道这是个什么。但现在物理课真的像是在听天书一样。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学的课程应该像高中那样嚼烂了再喂给你吃。大学课程时间紧凑,要学习的内容多而杂,显然像高中那样是不现实的。但是呢,初入大学,还是很难适应这样的学习模式的。

还有便是高中大学的衔接不够。一开始就狂轰滥炸微积分知识。然而实际上,高中的物理课上虽然老师会讲解微元法之类的知识,但教材上估计不会有很长的篇幅进行介绍。我敢肯定许多人对微元法是一知半解。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接触过微积分,一上来就是一堆积分符号 \displaystyle \int、微分符号  ⁣d\d,虽然老师反复安慰这些微积分「很简单」「不用看」「学到后就懂了」,虽然这些微积分的计算确实很简单,但是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来说还是相当劝退。就像我有一部分微积分的基础,但在讲分析力学时什么全微分、变分一些我不熟悉的概念,我也是一头雾水:全微分时怎么就可以这样了? δ\delta 是啥,和  ⁣d\d 又有啥区别,为啥运算时可以互换?

以及在习题部分,老师过得很快,说的最多的便是这题很简单。老师反复说不用看计算,我也确实没在看计算,我在看思路,然而由于前面基础不牢,还是来不及思考,便匆匆过去了。

再从功利的角度上看,我首先对物理的兴趣并不是说可以让我全神贯注地去学习的,排在前面的还有编程与数学呢。

再者,课程组选课里我比较倾向的智软和智科物理只占 10%,CPL 占了足足 40%,剩下的微积分和线代各占 25%,而且按学分数,也是最少的,性价比着实不高。

同时,大一下智软和智科的课程组都没有物理了,只有集电要学物理,就连数经都不用,就更让人提不起兴致去学物理了。加上智软智科本来就比集电热门,集电据学长学姐所言是「点击即送」,想来也不是什么热门。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与其去学物理,不如去学 CPL,进智软和智科,不是更实惠?

期中考试时,开卷考,可以带手机,但「要调到飞行模式」。手机都能带,更别提啥书籍什么的了。考了一道分析力学的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到牛顿运动学定理的题目。老师很早就发过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各种牛顿运动学定理的过程,许多人包括我,都估计是直接照抄了事,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这让我感觉其实蛮悲哀的,这样的考试有什么意义吗,写对了的人真的就懂,真的就会吗?肯定是有懂,有会的人,但我想不会是大多数。

当然也许只是我井底之蛙,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我这样的苦恼。我自以为的估计只有学过竞赛的人才能跟上的内容,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困难。但我也只是提出了我面临的困境,尽管我没什么好的解决方案,也许我唯一能选择的就是期末尽量别挂科了,然后其他三门学好一点,早日脱离物理的苦海吧。

真的很可惜,我是真的想在物理课上学到点内容的,但是目前看来我的物理水平甚至不如高三,毕竟高三我还能熟练记忆各种公式,而现在看到一些熟悉的概念我还要慢半拍才反应过来。而现在看来,正如那位同学所说,像是在浪费时间一样。也就难怪有那么多人不去听物理课了。以这样的方式与物理告别,真的很遗憾。

阳光跑步

上上节体育课才知道,阳光跑步截止时间是 12.8,而当时我才跑了 6 次。

虽然说规划了每周跑周六日两次,但由于各种原因,少跑了两次。但我仔细一算,54 天跑 16 次,这一周跑两次也不够哇。

于是我想着,既然你不仁,那我便不义了。要是还按以前的方式,即使加上上午没课的周三,那也不够。于是我就把没早八的天都拿去跑步了。

并开启了走步模式:早上吃完饭从食堂走到操场,大概 800m,配速八分半。要求的配速是八分钟。然后绕操场走路,走到 2km 左右,最后冲刺个 3/400m,就能把配速压进八分钟了。

然而昨天早上走过去不知道为啥配速到九分半了,导致冲刺一次才到八分半。只能暂停休息一会再冲刺一次。也许就是这样让我的脑子出现了损伤,昨天一天没干啥事,连这篇杂记也没继续写,而是拖到周六(开始找借口了)。

而今早试了下骑单车,来南京第一次骑单车。周六上午八点多钟,人还不多,骑着蛮爽的。我骑得也不快,加上挺久没骑了,有点生疏。最后完成了今日的跑步。这下是更加轻松了。

当然肯定有人指责我,阳光跑步是你自己的事,应付交差也是你自己承担后果。我当然知道如此,其实若是阳光跑步截止日期能到学期末,我兴许就能坚持按要求跑了。只不过时间有限,再加上实在是痛苦,骑行、漫步其实也有益身体健康,让一直宅在宿舍的我有机会出来走走,呼吸新鲜空气,也算达到了目标了(当然,归根究底是我太懒了)。

此外,这周三跑步冲刺前,去练了两下引体,第一次 11 个,第二次 8 个。果然颓废太久了,下周就体测了,抱佛脚有点晚了。然后昨天(周五)想再练练,手臂剧痛,练不了,只好放弃,到时候能做几个算几个吧,也估计是初三后唯一一次拿不了满分了。

想到初中时下午放学,便在杆子那边,借练引体唠嗑,玩耍。那时有练习引体,但更多的是嬉笑打闹。真是想念啊。不知道以后有没有个机会回去看看,之前有几次机会都遗憾失去了,而现在与初中同学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

最近又降温了。看深圳那边气温还是 20+℃,真是羡慕。

深圳的冬天,一般我是穿个校服裤,外套个校服外套,就足以御寒了。

而南京的冬天,是我双手的青紫,是食堂外洗手刺骨的痛,是被窝里缩成一个球的自抱自凄。

在深圳过冬的装备,是断然撑不过南京的冬天的。只不过我已不记得我有多少年没穿过羽绒服了,高中三年都没啥印象,但小时候是肯定有的。气候变暖效果显著啊。

我理想的天气是什么?我昨天想了一下,大概是可以穿着短袖,有风吹过来不会觉得冷,只会感觉很舒服,同时有暖暖的阳光,如果附近有草地,会想躺在草地上,闭着眼,希望时间定格在那一刻,躺在那里几个小时都不会觉得腻。这也算是小确幸了吧。

能给我带来这样的感受的,我见过的,大概是秋天时深圳的笔架山公园,以及周一早上北大楼前的草地了。

DDL

这周上完了倒数第二节通识课,下周三就要小组汇报了,然而我们组至今(周六)还未确定选题,更别提那什么 30 页 PPT 及 20+ 分钟的报告了。

周一下午本打算当天完成英语作业,只是最终还是拖到了周末来完成。

马原小作文也至今还没有动笔。不过有了点思路,我的主体似乎是以马克思主义看待中国的国际关系。我记得高考晚自习时我在食堂晚自习,学不进去,去图书馆逛了一下,随便拿起了一本书,好像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有关的书,里面谈中国外交就分成了中美、中欧、中俄、中日等。我也便想按这种思路去写,这样数千字的论文就能拆分成几个百字的部分,写起来也不会那么吃力了。所以现在缺的就是突击下马原了。

英语的视频期末作业也一样,悲催的是我现在还是散人一个。

似乎最近的杂记,每次都要提一下 DDL,属实是 DDL 战神。

还是大部分在食堂吃的。

早上一般是一碗馄饨 5 元。如果没早八,抑或是早上有两节课(周四,微积分加体育课),就加一个肉包 1.5 元,防止上课饿了(实际上体育课还是会饿)。

若是没有馄饨,比如像今早一样的周末,就吃两个肉包,加个牛奶/酸奶,再随便加点什么。比如今天就花了 11+ 元。

午餐晚餐大多数是吃炒饭和辛拉面。之前说我再也不吃辛拉面了,只不过打脸了,冬天吃辛拉面还是挺爽的,而且也许我习惯辣度了,不像之前没吃完就喝完了牛奶,现在吃完了牛奶都不一定喝了一口。

再加上辛拉面吃得比较慢,我可以边吃边看点有意思的内容。

当然根本原因是吃炒饭吃腻了。来来去去就是那几种口味,尤其是火腿和老干妈,是我最不喜欢的口味,其它的两种我倒还挺喜欢的。昨天晚饭赶着去上物理课,没时间慢慢悠悠吃辛拉面,但是炒饭又只有火腿和老干妈,看着就反胃。但逛了一圈自选也没啥中意的,还是吃了火腿,最后物理课快结束时肚子剧痛,以后决不能再吃!

只不过中午吃完辛拉面,再喝牛奶,午睡时可以说肚子翻江倒海,因此也不宜多吃。

九井棋

月初,打算再一次重构九井棋,尽管上次重构还没完成。

其实仔细一想,并不难,只不过到现在又搁置了良久。这次重构参考了许多第二次重构的代码,比如用类表示棋盘与子棋盘。

但这次重构相比第二次,很大的不同便是增强了代码的可读性,加了详细的文档注释,并且用一些 Unicode 字符美化了棋盘(一开始只用了 ASCII 字符,因为想在 console 等老式命令行显示[其实就是懒得找符号],但转念一想,不支持这样显示的还是让它尽快寿终正寝吧,而且我都已经统统换上了 Windows Terminal,没有这个问题。同时即使用老式的,就算用 ASCII 字符,它其实也对不齐)。而上一次重构,我因为一开始目标设定太过宏大,导致中道崩砠。这一次我打算先实现一个简单的版本,然后再慢慢完善。

而且有了 Copilot 的鼎力支持,效率方面肯定是会有大幅提升的。

但是呢,已经过去快三周了,没有进一步提交代码了。也许是因为给网上 AI 爆杀而心灰意冷了

想起高三时上课(尤其是英语课及晚自习) 闲暇时间跟同学也玩过(实际上只跟 qxr 与同桌 xyt 玩过),我记得当时对 xyt 保持全胜战绩;而对 qxr,则是一开始连胜,后面给他用一种下法连胜扳平,最后我破掉他的下法再度连胜,大比分领先。

而对阵网上 AI 时,我试了 qxr 开局,效果不佳,给它碾压。我最好战绩似乎是战平(按我的规则是我胜,按它的规则是平,只不过这个 AI 若是按我的规则下,未必会输,因此还是算平)。

同时跟真人下时,我认为先下中间会有优势,因此给了个禁手规则,先手禁止下中间。网上 AI 没这个限制,我也以先手优势抢占先机,现在中间布下一子。只不过有几盘棋都是我已经攻克了中间,甚至完成了下方两角的攻占,但都给它偷袭一侧,最后遗憾败北。也算是改变了我对与真人下时注重中间的下法的看法。

暂时想不到有啥可以写的了,先去吃个饭,回来若是记得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