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记事板
6 日
稍微有点晚了,不过还算来得及。
已经可以把「应该」去掉了。
然后还有一个也是三月说的,只能说何谈「中道崩砠」,完全是「还没上场就输了」,根本抽不出时间做啊。
像这个清明假期,原本想的是拼搏三天,我要赶上所有进度,同时还要腾出点时间整理下笔记,第一次认认真真看一遍之前的 AI 笔记,这样才能为之前的念头留出时间。
而现实是依旧项目没继续弄了,上周的奇迹三日终究是难以复现,加上一个测试 bug 给我搞急眼了,昨天又有作业,今天又有大事,更是一点没动。
虽然如此,我还是想着,即使无法走上正道,在一旁的野路小跑观摩,我想也是大有裨益的。希望能跑起来吧。
不过不管怎么说,今天我真是「什么都不缺」了,唯一的念头是五月。
9 日
👊🇨🇳🔥
11 日
今天正式公博进入百万字数级别,这是经过 checkout 确认的,最新 commit(提交了「操作系统」课程最新的两篇笔记)达到的。
年终总结看衰,是因为本来计划寒假重构笔记结构的,也就是很早以前说的 NeoNotes 计划,不出所料已经搁浅了,估计还能挣扎很长一段时间。
另外时间不多了,腿好酸好酸,已经没多少时间复健了,但离上学期水平还差上一段距离。腿真的好酸好酸,明明这学期一周就三次,比上学期还少一次,上学期我真的是铁人啊。
再谈点事。之前也说过,我第一次对特朗普有点印象是高一的时候,那时也正是美国上一次大选,然后就是啥国会山什么的了。大概我也就是从高一才开始关注国事、天下事的。
正因为此,我其实对贸易战没啥印象,虽然在题目里屡屡见到,但我是真没实际见过。所以他第二任期,我是摩拳擦掌,正襟危坐想要看看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战是怎样开展的。
结果可谓是让人大跌眼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滑稽」吧。
高中作文时常常会开头或结尾写到时代「云谲波诡」,虽然有应试的嫌疑,但我写的时候确实是这么认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上。但不得不感慨的是,跟(我上大学)这两年比起,前面都可以说是过家家了,可真是风起云涌、风云变幻呐,形势急转,让人看不清走向。
这是最好的时代,AI 技术兴起,辅助我完成了很多工作,这是之前难以想象的。这是最坏的时代,国际秩序正在崩坏,公然践踏藐视人类生存权利的暴行被视而不见。这个时代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挑战。我既感到激动能身处在这个注定会被历史所铭记的大变局,又忐忑时代的一粒沙就是个人身上的一座山。年轻将士渴望建立功勋,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最直白的写照了。
13 日
「半个」生日最后不到十分钟来写点。
不愧是「大凶」之日,今天整一天笼罩在异样的氛围当中,这不仅仅是因为还是挺摆的(都习惯了,没啥特别的了),还是因为一件事:
那自然是 GitHub 未登录用户无法访问。尽管 GitHub 官方已经发公告了,但不得不说,结合这几天形势的急转直下,急剧恶化,还是引起了一点恐慌。
为留一个后手,在此期间也把 GitHub 数据导出备份了一下,居然还包括评论、release 等数据,有点小惊喜。
虽然最后说明这只是一个「意外」,但确确实实敲响了一个警钟,因为似乎就在可预见的将来,就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而我现在也确实相当依赖。
唉,去年六月还是啥时候那一枪,没击中特朗普,却是击中了其他人。硬脱钩也许不可避免。
16 日
已经胖了呀……
前脚(指上个月)刚夸完 Gemini 做笔记很不错,后脚就让我失望了。
也确实,明明在操作系统那篇笔记之前就已经用 AI 布置了几篇笔记的基底,为何都没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唯有那篇例外呢?后面证明了当真是妙手偶得,俗手才是常态,我再没见到质量有那么高的笔记了。
也许是 AI 降智,也可能是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但之后的笔记我还是挺失望的。
本来想着也无妨,毕竟放上之前的笔记,加上课件,上下文有点长,虽然说反复强调的要求还是不遵守什么的还是过分点了。不过今天试验了一下之前的一个想法,证实了还是太早了点。
那就是 Anki 制卡。Anki 呀,这个名词已经尘封一个季度了,自期末以来是不是再也没提及过了?也确实,英语单词也不继续背了,在 AI 翻译的当下,我确实是没啥动力去弄这个(当然主要是懒的因素)。
不过大学以来一直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要最晚也要在期中之后开启制卡的进程了,而现在很显然已经是到点了,是时候了。
于是我就搓了个 prompt,想着直接输入笔记源码,直接输出 Anki 笔记,可以批量导入,免去了手工制卡的繁琐。
可惜实际效果效果简直不堪入目呐。
内容的问题,例如制了我不想要的卡,这种也就罢了,大不了我删了,应该也不至于会少制重点的卡片。不过这个也确实是个难点,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具体想要什么,得等我实际看到对象,才会决定。这算是我目前想到的一个暂时无可替代的地方吧,即我的目标在我实际做的时候才出现的领域。归根结底在于 AI 终究不是我,或者说不够了解我,不知道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深层次想法——潜意识。
上面的也就罢了,关键在于反复强调的要求是不听的,格式是照样混乱的,已经提过醒的错误是照犯的。
这个就没上下文长度推脱的理由了,算上系统 prompt 加起来不到 5k token,系统 prompt 也是反复优化过的,也交给 AI 不断优化、强调,还是不行。
也许还是使用方式的问题,但我也懒得折腾了,还是手工制卡吧。
说服自己的理由便是相当于重新过了一遍笔记,之前笔记、制卡、复习都是我亲自完成的,现在笔记已经大部分交给 AI 了,要是制卡再交给 AI,那我就变成饭来张口只复习的人了。只看纸面这样讲似乎挺不错的,应该就是终极目标才对,但还是觉得有点悲哀啊。
而且工具的进步只会让我懒惰,例如虽然现在笔记制作时间应该减少不少、很少课后补笔记了,但是看笔记的时间可以说是大幅减少了。而之前亲自做笔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看了。
当然可能会说,「你不是要修正格式吗」。确实如此,但是格式和内容是可以剥离开的,我基本神游于格式,但没有细细深究每一处具体的文本。我不断将术语的英文名从粗体强调中移出,但没有具体关注这个术语是什么、啥意思。再加上最近写了个脚本,正则替换了常见的几种格式问题,现在要修格式的更是少数了,那偶尔溢出来的恩宠自然也就被无情地拒绝了。
之前手工制卡也是要看一遍笔记,现如今要是再交给 AI,那会是怎么样的呢?我不好说。也许是未来所追求的,但暂时不是现在该做的。2025 年 4 月 17 日前 4 分钟记,Anki 余卡数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