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商业模式与客户洞察
长尾商业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世界里,我们常常听到二八定律(Pareto Principle),即大约 20% 的热门产品(头部)贡献了 80% 的销售额。因此,企业通常将资源集中在打造和销售这些「爆款」上。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
长尾(The Long Tail)
长尾商业模式是一种专注于销售大量小众产品(Niche Products)的模式。这些产品中的任何一个单独销量都很低,但将它们庞大的种类所产生的销售额汇总起来,其市场规模可以与传统的头部市场相媲美,甚至更大。
这个概念由 Chris Anderson 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当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变得足够普及时,那些曾经因成本过高而无法进入市场的小众商品,其累积起来的市场份额足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graph TB
subgraph "长尾商业模式"
direction LR
C[大量小众产品] -- 累积 --> D[可观的销售额];
end
subgraph "传统零售模式"
direction LR
A[少数热门产品] -- 占据 --> B[大部分销售额];
end
style A fill:#f99,stroke:#333,stroke-width:2px
style B fill:#f66,stroke:#333,stroke-width:2px
style C fill:#9cf,stroke:#333,stroke-width:2px
style D fill:#6cf,stroke:#333,stroke-width:2px
长尾模式的形成驱动力
长尾模式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依赖于三个关键的经济和技术诱因:
- 生产工具的普及:技术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和产品制造的门槛。如今,个人可以用专业级的软件录制音乐、剪辑视频,或通过外包服务进行产品设计与生产。这使得小众、个性化的产品得以大量涌现。
- 销售渠道的普及:互联网,特别是电子商务平台,打破了物理货架的限制。在线商店的库存成本和展示成本趋近于零,使得销售几乎任何种类的商品都成为可能,为小众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 连接供需双方的搜寻成本降低:在海量商品中,如何让消费者找到他们想要的小众产品是关键。强大的搜索引擎、个性化推荐算法、用户评级系统和兴趣社区,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精准地连接了小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案例分析:图书出版业的变革
传统的图书出版是一个典型的「头部」市场。出版社作为守门人,只会选择那些他们认为有潜力成为畅销书的作品,因为排版、印刷和分销的成本高昂。大量有抱负但名气不大的作家的手稿因此被拒绝。
Lulu.com 则开创了自助出版的长尾模式:
「长尾的平台」与「平台的长尾」
在理解长尾模式时,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观察平台与长尾内容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发掘创新机会:
-
为长尾内容服务的主流平台
这类平台本身是市场的主流,但其核心价值很大一部分由海量的长尾内容构成。它们通过强大的基础设施和社区生态,赋能无数小众创作者。- Bilibili:从二次元社区起家,现在拥有大量由 UP 主创作的、覆盖各种垂直领域的视频内容,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 B 站的核心吸引力。
- Steam:除了代理 3A 大作(头部),其「绿光计划」和「创意工坊」也催生了大量独立游戏和用户自制内容(尾部),极大地丰富了平台生态。
-
与同领域平台相比属于长尾的平台
这类平台自身就定位于一个相对小众或细分的市场,与微信、淘宝这样的巨头相比,它们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 社交领域:除了微信和 QQ,还存在如 Soul(灵魂社交)、Blued(垂直人群社交)、比心(技能分享社交)等,它们满足了主流平台未覆盖的特定场景和需求。
长尾的演化趋势:「长尾之后」
长尾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长尾中的某些部分可能会逐渐壮大,形成一个个「小众中心」,甚至有机会向「大众中心」转化。
-
成功转化
- Bilibili:成功地从一个二次元亚文化社区,扩展为代表 Z 世代的泛文化社区,实现了「破圈」。
- 原神:起初被视为二次元领域的仿品,但凭借其高质量的内容和全球化运营,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
转化困境
- 钟薛高:以高价和差异化体验切入市场,但在渠道上选择进入普通商超的平价冰柜,导致其高端定位与渠道、客户预期不匹配。最终因价格争议和经营问题陷入困境。这警示我们,商业模式的各个模块必须相互匹配。
根据客户洞察打造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设计不应是企业闭门造车的结果。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其出发点必须是客户。客户的视角决定了商业模式画布右侧所有模块的成败: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和收入来源。
亨利·福特「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这句名言揭示了客户洞察的真正挑战:创新的机会往往在于发掘客户自己都未能清晰表达的潜在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他们表面的要求。
移情图:走进客户的世界
要获得深刻的客户洞察,我们需要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系统地、结构化地进行换位思考。
移情图(Empathy Map)
移情图是一个可视化工具,用于深入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以及他们面临的痛点和期望的收益。它帮助我们超越人口统计学特征,构建一个丰满、立体的用户画像,从而设计出更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
mindmap
root((用户画像))
看(See)
::icon(fa fa-eye)
客户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她身边的人是谁?
她每天会接触到哪些同类产品?
听(Hear)
::icon(fa fa-ear-listen)
朋友、家人、同事对她说了什么?
哪些人和媒体渠道对她有真正的影响力?
想与感受(Think & Feel)
::icon(fa fa-brain)
对她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可能不会公开承认)?
她的梦想和渴望是什么?
什么事情会让她夜不能寐?
说与做(Say & Do)
::icon(fa fa-comment-dots)
她在公共场合的态度和行为是怎样的?
她会对别人说什么?
她的言论和真实想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痛点(Pains)
::icon(fa fa-thumbs-down)
她最大的挫折和障碍是什么?
她害怕承担哪些风险?
收益(Gains)
::icon(fa fa-thumbs-up)
她真正想要或需要达成的成就是什么?
她如何衡量成功?
移情图应用:在线 Office 软件的目标客户——企业 CIO
假设微软计划推出在线 Office 服务,他们需要深入理解关键决策者——首席信息官(CIO)的内心世界。
- 看(See):看到开源软件(如 Google Apps)越来越流行且成本低廉;而微软的产品需要不断支付高昂的许可费。
- 听(Hear):听到业务部门对 IT 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新潮;同时管理层又要求不断降低成本。
- 想与感受(Think & Feel):内心焦虑如何在拥抱新技术趋势(如开源)和维持系统稳定(选择成熟的微软方案)之间取得平衡;渴望 IT 部门能更好地匹配业务需求,提升自身在公司的影响力,最终保住职位。
- 说与做(Say & Do):公开场合会宣称自己是「创新者」,拥护开源,强调「降本增效」;但私下里可能为了规避风险而倾向于选择微软。
- 痛点(Pains):IT 预算紧张、工作强度大、系统崩溃的风险、业务部门的负面反馈、感觉对公司业务缺乏影响力。
- 收益(Gains):获得管理层的认可、IT 预算充足、IT 系统与业务战略完美匹配、成为业务发展的关键推动者。
通过这张移情图,微软可以发现,CIO 的核心需求不仅是软件功能,更是在控制成本和风险的同时,提升 IT 部门战略价值的解决方案。因此,微软的在线 Office 价值主张就不能只强调功能,而应突出其安全性、稳定性、与现有系统的无缝集成以及对业务效率的提升。
洞察力的深层含义:换位思考
客户洞察的核心是换位思考(Empathy),它不仅仅是理解,更是感同身受。这需要我们:
- 重视人的行为,而非评判:关注人们实际在做什么、不做什么,而不是他们口头上说什么。尤其是那些边缘地带的、反常识的行为,往往隐藏着创新的机会。
- 将用户引入设计过程:设计思维的演化经历了从
Against User
(为用户做决定)到For User
(替用户着想),再到With User
(与用户共创)的转变。让用户参与进来,才能发掘他们未能意识到的潜在需求。 - 实现情感共鸣:最高层次的洞察力是找到能真正触动和推动目标人群的想法和情感,建立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
缺乏客户洞察的后果
如果企业在设计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时忽视了深刻的客户洞察,往往会导致:
- 产品无法打动人心:功能堆砌,却解决不了用户的真实痛点。
- 简单的竞品模仿:陷入同质化竞争的红海,缺乏独特的价值主张。
- 营销空话套话:精心设计的营销活动悬在空中,无法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 无效的流量吸引:盲目追热点、诉诸情绪(恐惧、愤怒),虽然可能短期吸引眼球,但无法形成持久的用户忠诚度,甚至可能遭到反噬。